[转]墨学探讨 –兼爱、非攻、非命、天志

Posted by pandao on August 14, 2010

墨子,名翟(dí),鲁国人,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68年到公元前376年之间,即战国初期。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集思想家、实践家为一身的“圣人”,他所创立的墨家学说与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当时并称为“显学”。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孔子的大同主义并不希望立刻实现,而是通过渐渐进化,到了“太平世”才能办到(就如我们现在用“小康”过度一样);墨子的兼爱主义却简单明了,除了实行兼爱,不应有别的主张。

遗憾的是,随着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统治者的“独尊儒术”,秦汉之后墨学渐渐衰微,近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墨学几乎被湮没。直到清朝末年,西学东渐,有关人士才认识到墨学的价值,经孙诒(yí)让、梁启超、胡适等人大力著述,墨学才为世人所重新认识。

墨学说可归纳为十个方面,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天志、明鬼、节用、节葬和非乐,其中最最本的出发点就是“兼爱”。

兼爱:兼在《学文解字》中只有一种解释即为“并也”,为会意字,其意为一只手拿着两只

禾。在《新华大字典》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同时具有或涉及多种事物(举词:身兼数职),二是加倍的,双倍的(举词:日夜兼程)。理解“兼爱”一词的最佳注脚还是结合《墨子》原文为最佳,原文中有解读“兼爱”最精深内含的一句话即为“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是理论,交相利是实践这种理论的方法,也就是说兼相爱是托尔斯泰的利他主义,交相利是科尔璞特金的互助主义。

非攻:非在《学文解字》中只有一种解释即为 “违也”,原文注解为“责备”。非攻是从“兼爱”衍生出来的,是在兼爱基础之上的一种思想外延。

墨子反对攻战“别国”,注意在此墨子用的是“非攻”而不是“非战”,也正因此,墨学者经常在交战双方开战初期会扮演劝说者,建议双方停止战争,应该实行“兼爱”,但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就会投身被进攻的一方,参与防卫。因此,电影《墨攻》中在梁城被围困的关键时刻,刘德华一个人在城下大叫“墨者革离”,绝非出自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渲染,而是出自墨学者的一惯作风。

尚贤:尊崇贤能,任用贤能,能者上、无能者下,把德行和才能作为任用官员的标准。

我们实在是对不起老祖宗,因为我们在2500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做到,可能也正因此,我们的老祖宗可以死后进行土葬而我们只有被烧掉的份儿。

尚同:统一意见、统一管理,避免百姓各怀己见而相互攻击,造成天下大乱。

我个人理解“尚同”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统一意见,墨子认为天下百姓的意见应该逐级统一于乡长、县长和国君,只有统一意见才能实现安定、团结。其二为统一天下,只有天下一统才能将天下的意见统一于“天子”,才能避免混乱。由此可见《墨子》思想中追求和协与和平的一面。

非命:非命的意思就是反对“天命”、“命运”等说法和主张。

非命是是墨子学说中最积极、最具唯物主义色彩的一个内容;墨子强调事在人为,与天命无关,他通过古代圣王的事迹、用普通百姓的生活事实以及国家的利益为依据,积极的驳斥和批判当时的“命定”之说。

天志:天志意为上天的意志。

墨子所谓的天是经过改造的天,它已经变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兼相恶、交相别的神秘意志。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墨子还无法从当时的封建迷信意志中彻底解脱出来,因为他一方面倡导“非命”,一方面又在借助“天志”来推行其 “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学思想。

明鬼:“明鬼”就是明辨鬼神确实存在,而且还会赏善罚恶。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墨子的这一论题显然是与科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看的出他的封建意识和观念已根植于其思想内核,这一点在他“天志”一说中已表露无遗。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前推导2500年,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身处战国时期的人,要想让自己的思想和学说被别人接受,恐怕我们也跳不出那个意识形态,因为必竞处于“封建社会”时期。不管怎样,《墨子》在中国历史文明长河中有其固定的位置和价值,我们学习和了解它除了因为不能忘却中国古老文明的精髓所在,也是为了能取其所用而非单纯的信仰,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节用:反对铺张浪费,反对一味的追求攻伐和奢侈。

这一条我们也只做到了三分之一,除了“不攻伐”之外,我们现在仍然是什么都干,墨子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实现一种理想需要如此长的时间,否则他不会死去那么早,他会手持戒尺看着我们并教给我们应该怎么做。

节葬:节葬即反对厚葬,反对久丧。

非乐:“非乐(yuè)”即为反对娱乐活动。“乐”字是象形字,在甲古文和金文中“乐”字像丝弦绷附在木上的样子, “乐”的本意是指“五声八音的总和”。封建时期,女性罪犯或犯人之妻被收入官府,充当从事吹弹歌舞、取乐统治者的官妓。她们的名字录于乐籍,户叫做乐户,身份低贱,受人歧视,属社会的最低层。墨子认为“乐”是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从实用角度讲,它对国计民生毫无用处,所以得出“为乐非也”的结论。

墨子的这一论述也从另一个层面证实了墨子本人的狭隘和偏执,也正因此后人们将他评为思想家和实践家,思想家是毋庸质疑的,但实践家如果说的稍稍直白或狠一点点,其实就是实用主义者,而实用主义的只重视结果不重视方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一点从墨子对“乐”的态度中完全可以分析出来。

以上十点是墨家思想的十个组成部分,也是《墨学》全部内容的精髓所在。后面所加的概念性解释和字面解释,均通过《说文解字》和《四大辞书》查证,只是为了方便理解所用,凡个人观点均为另起一行分段处理,不敢与原文相混。至于对《墨学》思想的理解,在此不敢多说,全赖对《墨学》感兴趣的朋友各自进行深入研究,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墨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墨攻》这个名字起的很有意思,“墨者”是彻头彻尾的和平主义者,从根本上反对战争;张之亮却偏偏加上个“攻”字,“墨攻”这个名字不得不让人多想想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难道说:思想才是最有杀伤力的武器……!

难道说:别人正握着我们的武器冲杀过来……!

难道说:由于我们对《墨子》理论的忽视会引来杀身之祸……!

难道说:我们在哈韩、哈日、哈美、哈欧的时候是在进行一场战争……!

难道说:我们在以墨学理论追求和平的时候,我们已在无声无息中被人攻击……!

就墨子的出身问题,我个人有一个大胆的推测,即墨子的出身一定非常卑微,至少在其人生观形成的初期(幼年时期)是如此的,套用一句现代话,墨子一定是自学成才的自考生。

原因有四:

其一:《墨子》通篇写满了人文关怀和同情弱者的思想,从中不难出其平民思想家的本质。

其二:就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墨子要想让自己的思想扬名天,近而实现其救国、救民、救世的雄心,就必需要借助于统治阶级的力量并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这一点我想一代思想家一定是非常清楚的,然而墨子却恰恰不惜用重墨来阐述“非攻”、“非命”、“节用”和“非乐”,这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而言无异于造反。反之,通过“非攻”、“非命”、“节用”和“非乐”思想的传播,谁会从中受益呢?只有平民百姓。试想,一代伟大的思想家,为了平民百姓的利益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甚至于赌上了身家性命,这是一种何等的勇气和感情。

其三:墨子在“节用”、“节葬”、 “非攻”和 “非乐”中倡导节俭本无可厚非,但细细品味却不免有些小家子气。通过“兼爱”、“非攻”、“尚同”和“尚贤”基本可以实现“博爱”、“和平”、 “统一”和“尊重人才”,也就是说,墨子心中的理想是个天下一统的太平盛世,也就是我们今天还在为之不懈努力的共产主义社会。可在“兼爱”、“非攻”、“尚同”、“尚贤”之后再用大篇幅不厌其烦的强调“节用”、“节葬”、“非攻”和“非乐”,虽然是一种不完全的实现方法和手段,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出于小农意识。(在此只分析其出身而不分析其思想结构。)

其四:墨子既然是为平民而写就了《墨子》,那么这种平民情怀绝非“渐修顿悟”所能得的,因为他必竞生活在封建社会时期,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著书立说而且还要自成一脉近而去整救黎民百姓于水火,未有身受其害的经历或痛定思痛的思想沉淀是很难引起共鸣的。

我个人对墨子出身的分析难免有偏颇和狭隘之处,但兴趣使然,全然出于对一代思想大家的缅怀和思考。

《墨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其重要的实用价值,尤其受到西方国家的尊崇,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节用”、“节葬”等理论,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尤为可贵的是墨子关于和平的理解和认识,和平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旧是全球范围内最大也是最棘手的问题,人类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这个问题恐怕还要困扰我们很久很久……,但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已经认识到了“她” 的重要性,但羞于启齿的是我们的祖先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为之提出了详实的解决方案,2500年后的我们却刚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试问,我们在2500年中都干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