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面临中期汇报,这次准备比开题充分,内容完备,PPT备注里的讲解词也写得很详细。按照讲解词逐步讲述的话,本应该很顺畅。
但实际情况却出乎意料。现场老师在讲到三分之一处时打断说:”中期汇报就别讲背景了,直接讲进展”。这一打断让我思路中断,后面只能凭借残存的记忆配合图例勉强讲完。虽然应该顺利通过了,但内心总觉得不够完美。
回顾整个汇报过程,前三分之一时,我的思路与文案配合得很好,节奏也很舒适。但被打断后找不到文案支撑,思路就像脱缰的野马,虽然努力控制,却只能勉强维持一丝掌控感。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我想到的可能性包括演讲能力、时间投入和临场应变。
演讲能力:年少时耳边总是充斥着”华盛顿一场演讲达到了某某效果”,”马丁·路德·金通过演讲完成了某某使命”,”希特勒是天生的演讲天才”这样的故事。演讲仿佛是万能的金钥匙,能鼓舞人心,获取认同。那时很流行一本《演讲与口才》,我也跟风买了,但读后只觉得里面都是些基础技巧,不过是”如何减少紧张”、”如何展现气势”之类的入门指导,或者是给老手突破瓶颈的建议。对于我这样处于中级阶段的汇报者来说,我朴实地认为,一场顺畅的演讲或汇报,关键还是在于”内容充分”。那么,什么才算”充分”呢?
时间投入:就论文而言,我们习惯先专注于论文本体,等到完善得差不多(往往是临近截止日期时),才着手准备PPT。但这样的流程常常导致在论文写作上耗费太多时间,以致没有充足时间准备PPT,最终引发汇报准备不足的连锁反应。
归根结底,我认为是对”汇报”这件事重视不够。工作初期,我曾因看到许多注重形式的人上位,而专注内容的人却默默无闻,便向父亲请教:”究竟是内容更重要还是形式更重要?”他回答说:”没有形式哪有内容。”这句话某种程度上给了我醍醐灌顶的启发。细想来,这并非要我们去评判谁更好,而是反映了不同的主人翁态度。专注内容的人往往抱着”我要好好钻研”的心态,期待有朝一日被发现和重视,关键词是”被发现”——就像电饭锅,饭做好后只能被动等待他人发现和享用才能体现价值。而注重形式的人则更具主动性,他们思考”如何表达”、”如何让表达更连贯”、”如何让他人更易理解”,关键词是”让他人”——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就像茶壶,主动将内容传递给他人,自然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多年后,经历实用主义教育的我有了新的认识:要”寻求内心的平衡”。实用主义者未必内心空虚,他们可能已在个人研究中获得充分的心理满足。而我们这些在工作或教育体系中需要展示价值、进行价值交换的人,需要”卖得桃花换酒钱”,此时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说到底,关键在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或更直白地说,你想要什么。大道至简:想要什么,就按照其规律去行动。想做隐士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自是不错;想出将入相,还得精进表达。
这些思考看似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实则源于我最近需要深度思考时,发现脑中思绪纷杂,效率低下。我希望通过反复梳理,让思路和习惯逐渐清晰,使人生更加井井有条,让逻辑重回从前的清晰简练。这样的写作仍然遵循着我的初心——为己所思,为己所写。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